| | |  | 甘肃榆中人工造林 给荒山秃岭穿上一件绿衣 | | 昨日,“看不出来吧,这里以前就是一片荒山,现在山上的大片荒地已经种上了柠条、侧柏、杏树,这些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被。”13日,甘肃榆中县贡井林场主任李学荣介绍,放眼望去,蜿蜒的山区公路两旁绿意盎然。 “荒山秃岭和尚头,林草奇缺水如油,三餐难度人外流”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甘肃榆中北山的真实写照。 因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产量很低。一提起北山,很多人的脑海中想到的就是贫穷、荒凉。近几年来北山开始了以贡井林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工程。 “鱼鳞坑”是贡井林场采用的一种种植方式,在荒山上挖下一个个如鱼鳞般的土坑,将植被的种子种进坑里,防止水土流水,提高植被的成活率。每年的二月至八月林场的工人与附近的农民就开始了他们的“绿色”行动,挖坑,栽树。现在林区内野生动物主要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200只左右,还有许多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像狼、狐、黄鼬、豹猫、草兔、社鼠等。 贡井林场总经营面积为29.94万亩,截至目前已造林8.5万亩,造林绿化率达到28.39%。造林树种主要以侧柏、山杏、榆树、油松、柠条、红柳这些抗旱乡土树种为主。 2013年退耕还林荒山造林2000亩,三北荒山造林20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荒山造林20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4000亩,完成人工促进造林600亩,中幼林抚育工程5000亩,这些均已完成。 李学荣称,他们的目标是10年内要完成40万亩的荒山绿化,先改善生态环境,再利用生态环境发展好生态经济,实现“再造一个秀美兴隆山”的愿望。在进入北山的道路上远远望去,通过树苗种植“写成”的四个大字“生态北山”显得那样亮丽,这不仅是一种改善北山环境的期望,也将是未来榆中北山的真实写照。 “再造一个秀美兴隆山-北山绿化行动”是贡井林场提出的口号,在绿化荒山的同时采用生态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以“政府部门+贫困家庭+贡井林场”三位一体的新型生态扶贫公益建设模式,在北山贫困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劳动脱贫、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保护与消除贫困的建设活动。种植生态经济林,帮助贫困家庭,特别是农村妇女、留守人员,通过参与生态建设劳动,获得劳动报酬提高家庭经济收入,这样既改善了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实现了家庭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上面的这种方式是一种短期的增加经济收入来源的话,那么发展林下养殖就是一种长效的富民产业。甘肃榆中欣源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一家。张守雄经营着这家合作社,看到贡井林场周边渐渐绿起来的林地,张守雄打起了发展林下经济的主意,2008年他开始了散养鸡的养殖。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已有65户农民加入了合作社,林下散养鸡一年四季以草籽、昆虫为食物,活动时间多,日照时间长,蛋畜肉质佳,受到市场青睐,价格比同类圈养产品高出2—3倍,林下散养鸡的发展使北山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增加了两千元,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并且林下散养鸡对于生态环境还不会造成破坏。 近年来,甘肃榆中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狠抓国土绿化工作,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0年开始,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生态小康村、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县共新增造林面积33.87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封山育林3500亩,森林管护面积18.3万亩;先后绿化了以312国道、109省道等为主的绿色通道189公里,栽植各类树木20.2万株,新农村绿化17个,城市新增绿地520亩。发展以花卉、薄皮核桃、红枣、油桃、红提葡萄等具有助农增收的林业特色产业10000多亩,提升了林业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比重,有力的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石家庄苗木基地欢迎您莅临!
| | 相关内容 | |  | | |